“入坑”骑行
36氪:你是怎么接触到自行车运动的?
王志敏:我从小就喜欢运动,比如跑步、滑雪。 后来我主要打高尔夫球。 下大雨的时候我会一个人玩。 我十年前就不再打高尔夫球了。 和我一起打高尔夫球的人年龄都比较大,后来他们觉得太无聊了。 我已经有大约10年没有找到真正的爱好了。 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比如学习八段锦。 去年六月份,大家开始聚会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朋友都开始骑自行车了。 那时我很好奇骑自行车有什么好处。 我的朋友说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它,你至少应该尝试一下。
一位哥们告诉我,我不确定你是否真的要去骑。 你应该先买一辆小步折叠车。 如果你喜欢这种休闲骑行,可以稍后再聊公路骑行。 我八月中旬左右买了一个小布。 骑起来感觉很舒服。 我把它折叠起来,在旁边买了一杯咖啡。 去年的安福路没有今年那么疯狂。 现在周末基本不去那里了。 你只能步行。
小布很有趣。 骑太远了,我就发现小布不好了。 然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得到一个巨人。 一开始我不明白。 当我第一次骑它的时候,我傻乎乎地说我要买辆车。 那辆车离我家有20公里,我要骑20公里回来。 后来我进入上海不同的骑行社区,找到了一些专业人士聊天。
36氪:你现在骑车的频率是多少?
王志民:我现在每周大概出行3到4次,每次50到60公里。
36氪:你怎么看待让同事落入陷阱的行为?
王志敏:我开始骑行纯属偶然。 不过,经过短短几个月的骑行,我的健康指数已经越来越好。 我也因为骑行认识了很多有趣的骑行者,享受骑行的乐趣。 我每天都会发现新的想法。 发自内心的幸福。 当我体会到骑自行车的好处时,我想起了集团里的很多同事,特别是那些在集团工作了近26年的高级干部。 他们逐渐步入中年,开始出现肥胖、血脂等多种身体状况。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压。 为了大家的健康,鼓励大家锻炼身体。
我们这个行业其实是一个比较无聊的行业。 它不像互联网,一切都在变化。 它也很时尚,但并不是每天都时尚。 后来我决定花自己的钱,买了第一批小件,寄给了同事,一周后,市场部的同事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感动。
他说,老板,你知道吗,设备到店后,工作人员拿着设备拍照是不会笑的。 每一台进来的设备背后,都代表着至少200到300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需要解读大量的数据。 ,需要学习很长时间,这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加,但当我们把小布分发到店里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拆箱,尝试如何折叠,并拍照。 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
一开始买的少,后来我们利用公司的力量,买了一些小布,分发到全国各地的商店。 起初,买小布并不容易。 后来我买了,分发到全国后,我把小布当做内部团建,鼓励大家锻炼身体。
与业内人士交流
36氪:您是怎么发现运动是健康问题的?
王志民:我自己就是高度近视。 当我骑行时,我发现作为验光行业的龙头企业,我找不到解决近视、散光和老花眼的方案。 后来,我开始观察很多骑行者的视力问题,并去和邹成老师谈论这件事。 他还表示,这是一个巨大的痛点,目前还没有人真正做出完整的解决方案。
我们开始内部整合。 这个项目必须启动。 作为眼健康的重要参与者,我们需要为这些运动人群提供完整的眼健康解决方案。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也找遍了全球所有的镜头厂商。 工厂,我们问他,你们有运动视觉方面的专家资源吗? 我们仍然进口德国蔡司、法国依视路、日本泰格豪雅等产品。 他们现在正在帮助我们寻找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源。 我说这很简单。 如果你看世界上任何一个职业比赛,整个后勤团队必须有一个健康团队,他们的视力必须被检查。 各大厂商都必须有这样的资源。 我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整合这些信息并形成 NSVE 计划。
36氪:星创为什么要让大家去店里检查视力? 以往出现很多眼部问题后,大家可能已经习惯了先去医院的眼科?
王志民:我们以前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打铁人三项,跑越野赛,每天至少跑10到15公里。 我们检查了他,并告诉他,他的视网膜非常脆弱,他必须小心。 跑步与骑自行车不同。 骑行速度很快,但轮胎吸收震动。 跑步时眼睛不断振动,因此跑步者视网膜脱离的概率比骑自行车的人大得多。 如果你对这方面感兴趣,一定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至少定期检查一下眼睛。 我建议至少每六个月检查一次。 如果你长时间跑步,你必须这样做。 这也是下一轮。 骑行一圈结束后,我们就开始跑一圈。
36氪:为什么要借助NSVE进军垂直运动领域?
王志民:所有的运动其实都和NSVE有关。 当然,我们必须找到更了解的人。 其实现在整个中国商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都要做细分。 问题是你如何进行? 你说我想关注你,想卖东西给你。 抱歉,你不在我们的圈子里。 ,我觉得你不专业。
包括自行车运动,任何运动都必须有专业术语和常见痛点。 当然,也有很多共同的快乐点。 你必须进入这个圈子才能和他们打交道。
受访者称,宝岛眼镜店一角植入了NSVE
36氪:说起运动眼镜的痛点,作为验光行业的从业者,您有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
王志民:还处于起步阶段。 我感觉全球整个验光领域的各大厂商还没有充分挖掘到运动领域眼镜的需求。
就像我以前打高尔夫球时一样,我只有一副奥克利眼镜和隐形眼镜。 打高尔夫球不用跑,风阻也不是大问题。 当我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骑自行车时,满眼都是风,还有飞虫。 眼睛很干。
理论上,隐形眼镜在室内至少可以佩戴8小时。 如果您在户外骑行,则需要在两个小时内更换。 运动眼镜的设计一定要根据防风、排汗、防抖等运动品类的特殊需求来设计,而不是通用的。 细分领域的细分需求需要深度洞察。 我们推出后,这几个月把很多热爱骑行的同事聚集在一起,每天讨论骑行者的痛点,解决他们的痛点。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要求他们随便花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经过20多年的消费大幅增长,如今的中国消费者增长速度是过去20年来最快的。 自我意识、生活需求、购物习惯、价值观都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真正的痛点解决不了,假的痛点解决了,很快就会暴露出来。
36氪:听你说,无论你是骑行爱好者、跑步爱好者还是其他户外运动爱好者,生活场景都要复杂得多。 工作、学习、运动混在一起,你的眼睛的需求也很复杂?
王志民:每个人都希望一副眼镜能解决一切问题。 比如钓鱼时,水波大,光线反射回来,如果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如果保护不好,很快就会患上白内障。 包括滑雪,所以滑雪镜是非常专业的。
36氪:每个人都想涉足垂直品类,但大多数人可能不明白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王志民:包括这几年新的消费热潮,据说所有消费品都要重做。 但对我们来说,现在看到的是中国消费者正在觉醒一件事,他们正在工作、家庭、健康等需求之间做出新的平衡。
每个人都开始平衡家庭、休息和独处。 过去,我需要和别人在一起才能感受到归属感。 现在我正在寻找自己,我是谁,我是什么,我想要什么。 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你就会开始更好地对待自己。 首先,脱离彼此,使用无效的社交网络。 当进入一个利益圈时,害怕社会的人就变成了社交书呆子,找到了自己擅长的兴趣点。 你们大多数人不会在一堆微信群里发言,但你们在自己的兴趣圈里可以非常活跃。
36氪:这会给眼镜行业带来怎样的改变?
王志民:不是改变行业,而是改变整个商业逻辑。 过去我们花钱办大型发布会、商场广告。 其实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带上你的设备,告诉他们如何获得更好的体验。 过去,商家希望通过广告商触达用户,但现在已经不再是这样了。 你必须进入这个圈子才能和他们交流。 我认为中国用户是世界上学习速度最快的。 他们可能不懂任何新事物,但通过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可以很快缩短学习时间。
36氪:你已经收集了100多辆车,其中包括很多冠军车。 为什么买这么多?
王志民:现在用户最不喜欢说“你又想卖我的东西”。 首先,我鼓励我们的同事骑自行车。 他们可以在骑行的过程中享受到这种快乐和健康。 包括我们现在给同事送自行车,没有业绩压力,不会告诉他们你需要骑自行车。 什么,但是你有健康的压力。
此外,他们在骑行过程中还接触到了很多骑行者,发现各个不同运动圈都有一定程度的轻视。 无论是跑步、钓鱼,还是公路骑行,他们中的一些人都是装备爱好者。 当我们了解了整个生态系统之后,我们说NSVE运动解决方案和用户之间必须有一座桥梁。
我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就问骑行圈的朋友,如果我今天想和骑行者交流,哪个自行车品牌最好? 他们告诉我关于Pinarello的事,我说Pinarello,我们买不了那么多新车。 后来我发现根本没有必要买新车。 任何体育圈里一定有很多传奇人物,而传奇人物所使用的装备、文化、历史,后来我们找了很多皮娜的冠军赛车,花了很长时间。 这些车很难买。 刚才邹成老师问我有多少辆公路车。 我说100多个,但我不骑它们。 大部分都给了地区同事。 我们将公路自行车分为两部分。 一种是展示用的。 接下来,我们正在为下一届梅花会做准备。 我们还准备举办钢架秀和经典自行车秀。 今年将有大约三场主要演出。 另一件是给同事骑的。
NSVE公布了部分展出的冠军赛车,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36氪:这些都是你们主持的吗?
王志民:我们带头吧。 因为我们买了车,当然会向车主们借一些。 我们找到了产品线,提出了360°运动视力解决方案,包括定制运动眼镜产品和眼睛视力健康保险。 我们的 NSVE 现在内部有两个部分。 骑完自行车后,下一轮就是跑步。 NSVE不仅仅涵盖骑行,骑行是户外运动的切入点。
“我们今年正在跑模型,最终目标是覆盖300家门店。”
36氪:NSVE解决骑手痛点,为上游厂商匹配个性化解决方案。 这种高度定制是不是有点困难?
王志民:这个很复杂,需要多方合作。 我们新闻发布会的一位嘉宾是一位AR眼镜专家。 他已经从商8年了。 活着已经不容易了。 我认识他很久了。 我们基本上对每一代产品发布都进行测试。 以前他的做法是眼镜可以处理所有场景,但后来我发现他们根本处理不了,所以我开始细分。 今天我特地把他请来了,我说你要认真看看自行车市场。 为什么? 骑行市场不仅仅是中国,是全球市场,因为当你真正开发出满足骑行圈需求的AR眼镜时,你的市场将是全世界。
36氪:现在价格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吗?
王志敏:没有标准,视力不同,镜架就是镜架,镜片是根据个人需求定制的。 没有办法大规模生产它。 愿景必须定制。 每个人的学历和视野都不同。 要针对每个人的情况进行矫正,是不可能批量生产的。 在静态的环境下稍微好一些,但是当你真正出去锻炼的时候,就要非常小心了。
36氪:从门店层面来看,宝岛眼镜在全国拥有多家门店。 都会批量复制吗?
王志民:第一批准备工作是植入体育场景。 全国第一批大概是100个,但不会覆盖1100个。 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约300家公司,覆盖全国约12-15个城市,为体育团体提供运动视觉解决方案。
36氪:星创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来做这件事吗?
王志民:如果做的话,那就是明年以后。 事实上,我们今年已经在运行原型,并且仍在试水和测试。
36氪:您对眼镜整个上游产业了解得非常多。 既然痛点如此明显,星创为何不直接打造自己的单品或者创建一个新的眼镜品牌呢?
王志民:第一,品牌效应,品牌效应是很难克服的。 其次,真正好的产品开发不可能在两三年内完成,需要时间。 骑自行车就更不一样了。 如果跑步的话,买一副80元的运动护目镜还可以。 但骑行必须具有高度抗冲击性。 Oakley 拥有 1,000 多项新材料开发专利。 这个差距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要愿意就可以跨越它。 如果我们要从源头上开发一款产品,首先要决定使用什么材料。
但这种材料可能需要几年时间,短期内无法解决健康视力问题。 我们正在为骑行者和跑步者当前的痛点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未来我们可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品牌,但更大的机会不是在传统眼镜,而是在AR眼镜。
36氪:为什么这么说?
王志民:就像骑自行车的时候,你经常出去走一条完全陌生的路,你可能不知道车的状况。 前面需要携带秒表、导航手机、运动眼镜。 为什么不能有一个 AR 眼镜来保存你需要的所有信息呢? 包括导航,一切都是集成的,而且绝对抗冲击。 如果我们要打造这个品牌,我们就做智能运动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