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7月2日消息(记者 安垚)近日,伴随武汉首批集中供地出让结束,22座试点城市第一批集中供地正式收官。堪称房企“必争之地”的北上广深四座城市更是吸引众多房企大手笔“买买买”。 据统计,四座城市首批集中供应商品住宅用地揽金超2927亿元,其中卓越全口径拿地金额超300亿,越秀、鹏瑞等房企积极拓展新市场,而中海、龙湖等企业则未有所获,成为陪跑者。 四城土地揽金近3000亿 卓越居拿地金额榜首 从首轮集中供地出让情况看,尽管一线城市市场调控不断收紧,房企拿地热情依然不减。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土拍吸引了200多家竞买主体,广州竞买主体数量则多达300家。 四场角逐落幕,单从拿地数量上看,金地与越秀成“大赢家”,分别拿下9宗地块,部分地块为联合体参拍。其中,金地在北京、上海、广州各摘3宗地;越秀斩获的地块除1宗在北京外,其余8宗均位于广州。 此外,融创以7宗地的成绩位居拿地数量亚军,在北京摘得4宗热门地块,在广州则收获3宗地块。卓越、保利紧随其后,分别拿下6宗地块,碧桂园与首开各收获5宗地。 从拿地金额看,数十家房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付出的总成本超2927亿元。其中,卓越以约316亿元全口径拿地金额位居榜首,其次是融创约287亿元、金地约255亿元,越秀、保利全口径拿地金额也超过200亿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交价最高的地块分别被绿城、保利、新鸿基、龙光拿下。 广州国企越秀进京 深圳“老炮”鹏瑞入沪 除了在熟悉的市场持续补仓外,本轮抢地大战中不乏积极开拓新市场的房企。其中,越秀与金辉首次进京备受关注。 越秀可以说是广州首批集中供地出让中的大赢家,拿下42宗地块中的8宗。广州是越秀的大本营,年报显示,2020年越秀在大湾区实现合同销售额约人民币636.6亿元,约占集团合同销售金额的66.5%,同时,集团在广州合同销售额再创新高,达557.9亿元,同比上升52.4%,约占集团合同销售金额的58.3%。 另外,在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0广州房地产企业销售额TOP20”榜单中,越秀以305.0亿元居权益销售额榜单第二名,仅次于保利。 本次北京土拍中,越秀选择与在北京市场经验丰富的天恒联手,以底价45.7亿元拿下怀柔刘各长村棚户区改造地块,成功进入北京市场。 与越秀同样首次进京拿地的还有金辉控股。不同于越秀的是,发迹于福州的金辉控股早在2009年便将总部迁至北京,开始全国化布局,其足迹遍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多个区域,但十余年时间里并未分得北京市场的一块蛋糕。本次土拍,金辉控股联合中骏,将大兴新城D、K组团地块收入囊中,其全国化布局又迈进了一大步。 上海土地成交名单上也出现了一个新名字——鹏瑞地产。6月18日,鹏瑞地产以约17.38亿元底价摘得自贸区临港新片区PDC1-0401单元顶尖科学家社区H07-01A、H07-04、J06-01地块。 进入上海之前,鹏瑞在深圳已广为市场熟悉。深圳湾1号是鹏瑞的成名之作,这座经过多年打磨的国际滨海综合体项目已经成为深圳市的一张名片,该项目曾以17万元/平方米的价格打破深圳楼市价格天花板。 此后,鹏瑞集团加快在大湾区的布局,原本只是集团多元化布局中一个板块的鹏瑞地产迅速崛起。截至目前,鹏瑞地产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十多个项目。在“深耕区域 全国布局”的战略下,鹏瑞动作频频,上海拿地之前,其刚刚收购了华夏幸福深圳城市更新公司。 中海、龙湖等空手而归 或出于利润考量 有房企尽兴而归,也有房企落寞收场。北上广深四座城市土拍中,一些爆冷没有拿地或者收获寥寥的头部房企一时成为行业热议话题。 最大的“意想不到”应该是北京场的中海。开拍前,作为北京市场连续三年的权益销售额冠军,中海参与报名了18宗土地的竞拍,结果却空手而归,在另外三座城市,中海也未有所获。而在上海土拍场上,龙湖、绿地都报名了几宗地块,最终并无所获。 在首轮集中供地出让中,很多城市设置了特殊的规则,如摇号、一次报价等,在种种规则下,拿不拿地也多了些运气的成分。不过,对部分房企而言,未拿地或许与利润有关。 以向来看重利润的中海为例,近五年来,其在中指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盈利性TOP10”榜单中皆占据榜首。而在北京本轮集中供地设置房价上限、竞配建公租房面积、竞政府持有比例等规则下,房企的盈利空间被压缩,业内人士表示,这与追求稳健的中海“风格不搭”,中海前几年土地储备量较多,在当下地价较高的情况下自然会比较谨慎。 对于拿地原则,龙湖也有过关于利润方面的解释。近日,在龙湖集团一年一度的周年股东大会上,首席执行官邵明晓透露,龙湖会坚持“毛利率达25%左右”的底线和“净利润率10%以上”的原则。 联合体高频出现 能否真香待考验 22城集中供应土地出让中,还有一个热词——联合体。除单独报名地块外,众多房企选择“联手作战”。 其中,四座一线城市成交的109宗普通商品住宅用地,有28宗被不企组成的联合体拿下,北京30宗地块更是有14宗被联合体摘得。除一线城市之外,苏州、杭州、重庆等热门城市土拍中,联合体的名字频频出现。 关于联合拿地的评价,行业内有不同的声音。一方面,在土地集中供应的模式下,房企资金压力大,联合拿地可以共担成本,在后期开发中也能共担风险,同时,一些体量不够大的房企能够通过与规模较大的房企实现规模扩张;另一方面,“联合拿地一时爽,合作开发坑里躺”的担忧时有出现,能否处理好后续业务条线分工、利益分配等一系列问题,关系着合作的成功与否。 无论得意与失意,持续了3个多月的首批集中供地出让已然结束。不过,对房企而言,拿地只是一次阶段性考试,特别是在一线城市,面对不断加码的调控政策,能否好好消化拿下的地块,做出好产品“笑傲江湖”,或者能否在后续土地出让中成功补仓,才是市场更为关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