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月正圆小美人鱼的悲歌与自我反思
《小美人鱼》的首日票房只有300来万,这个成绩在中美同步上映的情况下,实属不佳。抱着零期待入场,我却意外发现了一些新意。这部电影并非那种敷衍了事的翻拍作品,而是主创们试图将这个老故事赋予新的内核,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功了。但最终,它还是显得过于天真。在一个全面下行的年代里,过分天真的态度,只会被误解为装傻。
01《小美人鱼》卖得差,这一点早已预料之中。首先,《狮子王》、《阿拉丁》和《美女与野兽》等动画改编电影都比它更有名;其次,还有选角风波影响了观众的心情,“煤人鱼”的形象又让一些观众感到失望。而且,如今“反正确”们又出现了新说法:“我不是嫌她黑,而是嫌她丑。”这不过是以偏概全,将成见当作洞见。这根本就是评论的伪装,不是真正讨论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先摘掉这些帽子,才能够开始真正地评论。
那么,《小美人鱼》究竟如何?我的评价是:“新”有余,但“真”不足。能看出来,主创们在刻意求新,却可能因为追求现代感而显得假。我不同意有些人说的,《小美人鱼》只是照搬89动画版剧情,并非如此。相对于89版,本片做出了两处关键改动。一处是在爱丽儿母亲——即海洋女王死亡这一点上进行改变,这样的改动虽小,却使得海洋世界与人类关系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在原来的故事里,海洋对人类的恐惧更多出于一种食物链焦虑,即人类吃掉海洋生物,所以海洋害怕人类。而到了现实版,这种恐惧已经升级到了憎恨,从私人的仇恨变成了国家之间深仇大恨。这无疑加深了两个世界之间的隔阂,也为爱丽儿寻找归宿增添了更多障碍。
第二处改动,在于丰富的人类世界细节。在原来的故事中,对此几乎没有描绘,但这次现实版则将亚历克所居岛国描绘成一个封闭帝国,那里的统治者拒绝向外看,更视海洋世界为潜在威胁。于是陆地上传播着各种关于海底怪物吃人的传说,使人们不再向往远方,而只想龟缩原地。这两处改动,使原本纯粹的情感故事变得更加现实指涉具体地说,本片实际构建的是一个大脱钩时代的小寓言,它讲述的是两个闭关、仇外帝国,由于两个年轻人的相爱而破冰的事迹。这就把一段简单的情缘拍成了全球化复苏的一个象征;把一段初恋转变为了跨文化交流的大合唱。
落实在人物层面,我们可以看到影片努力塑造两位主角为异类。在水下的世界里,爱丽儿不顾禁令和父亲(海王)的劝阻,把沉船遗物视作珍宝,更擅自接触人类,因为她认为人类能做出这么多精致之物,不可能坏到哪去。而同样,在陆地上的世界,当所有人都对海外讳莫如深时,只有亚历克仍然心向往之。他热爱航行冒险,更渴望自己的国度能够再次开放,因为只有开放才能进步。而整部影片讲述的是这两个异类彼此相爱的事迹。不过他们最终相互吸引,不仅仅基于性别吸引力,而且基于价值观认同。此刻,一条狗救起的一幕,让他意识到其他生命也是平等重要的,而他的决策,最终还是因为遇见了一位懂得欣赏这种平等理念的人才坚定下来。
然而,我必须承认,无论从选角还是修改内容层面,本片都试图唤醒一种超越差异共存意识,但这种努力注定是不切实际的。本片太过脱离实际,也太过自说自话。纵观全局,只有螃蟹大总管用歌声唤醒爱丽儿,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共鸣让我感到一丝真实。那首歌,就像是水生版本中的“我最幸福”,提醒着我们身边充满生活之美,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迷失方向,有这样多好的东西围绕你。你很幸运,在污浊之中,在蓝色宇宙中。你还记得吗?
另一个让我觉得有点真实的地方,是影片中的女巫,她虽然给予自由,却暗藏玄机。她利用权力控制一切,与安全自由争斗似乎是一场永恒的话题。不管怎样吧,《小美人鱼》的失败并不奇怪,它尝试穿越错误时间、错位语境拍摄了一部几乎所有人们都不相信电影。但愿未来有人能理解童话背后的意义,以及它们应该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地球村庄。当那些梦想和希望被埋葬时,我们是否还有勇气重建我们的共同体呢?